[攝影新手怎麼選相機]
想要開始拍照,首先就是要有台相機,當然手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尤其就像上課時森哥常說的,重點不是用什麼器材,而是美感才是決勝關鍵!!!
但如果你發現器材已經跟不上你的腦袋了,
可能就會想購買一台可更換鏡頭的相機,更有可能你會需要更專業的相機。
而接下來你的第一步就是在單眼相機(以下簡稱單反)和微單相機(以下簡稱無反)之間做出選擇,但是單反和無反
(這邊指的都是可換鏡頭的數位相機)哪個更適合你呢?
你可能會說,小孩子才做選擇,但其實如果你不是的話應該也不會正在看這篇文章(笑)))))
這邊你可能要先知道,所謂的「反」是在反什麼?
無論是單反還是無反,其中的“反”都指“反光鏡”結構,
你隨便找一台單反相機,拿下鏡頭,看到裡面那塊玻璃了嗎?這就是反光鏡。
反光鏡最初的用意是為了方便取景。
早在18世紀中葉,內置反光鏡的暗箱就已成為畫家寫生的主要工具。
從1884年單反相機誕生到1948年以前,通過反光鏡+毛玻璃的取景器則是單反相機的主要取景方式。
到了1949年,蔡司推出的Contax S單反相機具備了反光鏡+五棱鏡結構,
第一次實現了鏡頭正像取景——這也是今天單反相機最主要的取景方式。
隨著相機從全手動到全自動的過程,反光鏡也開始有了新的作用。
今天我們看到的反光鏡實際上是一塊半透明的鏡片。
通過鏡頭獲取的光線落在反光鏡上,一部分向上90度反射進入取景器,最後到達我們的眼睛;
另外一部分穿透反光鏡,經過副反光鏡反射到達自動對焦模組,好讓相機可以快速自動對焦。
這張圖就可以清楚了解相機成像的過程跟反光鏡的功用了
。那這反光鏡有什麼優點呢?
首先,它讓取景和成像可以共享同一光線,是底片時代最接近“所見即所得”目標的相機結構。
其次,反光鏡實現了取景、成像、測光、對焦各個模組獨立工作,減少了拍攝時的延遲。
由於這兩個優點,單反相機才成為底片攝影時代最主流的相機結構。
但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單反”也不例外。
它的最主要缺點同樣有兩個:「體積」和「震動」,
因為反光鏡本身就需要佔用一定空間,以致於單反相機通常都很大台,不便攜帶,
同時在拍攝照片時反光鏡的起落也會稍微帶來震動和噪音。
除此之外,單反相機還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較容易產生失焦。
相機的自動對焦模組實際測量的是通過鏡頭、穿透主反光鏡、經過副反光鏡反射後的光線,而不是最終落到成像介質上的光線。
這造成整個相機結構必須具有很高的精度。
生產加工中的誤差,日常使用中的磕碰震動,都有可能破壞單反結構的精度。
特別是現在動不動就4000萬、5000萬高像素時代,微小的誤差也會被放大出來。
然而現在市場上中高端的單反相機雖然都普遍加入了AF微調功能,但這只能算是一種補救辦法,治標不治本。
從底片相機到數位單反相機,相機的結構並沒發生太大改變,感光元件只承擔了“成像”的作用。
而在無反相機中,感光元件則身兼多職,
不僅掌握了對焦、測光、成像這幾個重要功能,
偶爾也會客串一下“快門”的作用。因為功能上“All-in-One”,
所以相機可以更輕薄、更靈巧、更便宜。也因為沒有反光板,所以拍攝中就沒有明顯的震動和噪音。
同時因為感光元件直接負責對焦功能,所以在高像素下的對焦精度也能得到保證。
說到這邊,也不是說無反相機大獲全勝,如果你沒辦法不做選擇,可以從以下幾點去考量看看:
一、需求及目的:
你未來是想要把相機當做生財工具,還是只是當興趣?
如果要當生財工具也要想想是想要拍攝什麼領域的,
商品?生態?風景?人像?你的需求可能都不一樣。
或者只是跟朋友家人出去玩或出國才會想帶著的,
甚至你也了解自己的個性可能只有三分鐘熱度,就不一定要花好幾萬去買全片幅相機或是各種紅圈金圈的鏡頭,
嗯….也有些人買相機是為了把妹脫單,但是說真的,
你如果有足夠美感跟觀念,手機拍的照片就已經足夠讓妹子們巴著你不放了。
二、尺寸及重量:
單反相機的機身通常一定都相對較大而且笨重,
因為它們需要同時安裝鏡面和稜鏡,更何況再加上鏡頭(苦笑))))。
而無反相機機身可以比單眼相機更小,結構更簡單,
而且無反相機的輕便,讓你可以更方便攜帶,讓你可以帶更多其他的裝備,
如額外的鏡頭、電池、記憶卡甚至腳架等等,這些也許都只要需一個相機包就能裝下。
三、防手震系統:
手震會導致圖片模糊,而且隨著快門速度的增加,或者放大倍數的增加,圖像的模糊效果會被放大。 單眼相機和無反相機大多都提供防手震系統: 傳感器測量相機的運動,相機稍微將鏡頭的一部分或圖像傳感器向與震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作為補償。 一些無反相機為了獲得更好的穩定性,會同步移動鏡頭元件和傳感器。也有部分鏡頭就內建有防手震,但只適用於原廠的鏡頭,而這通常更貴。 無論哪種方式,大多數現代相機可以處理少量的相機震動,以產生更清晰的照片,但不能應付較大的抖動。但現在高階的單反相機甚至配置了5軸IS防震系統,這就可以處理較大的抖動,這是單眼相機還沒有的功能,也因此讓無反相機在昂貴的機型中更具優勢。 但是在入門級相機中,無反相機和單眼相機都傾向於使用相似的鏡頭防手震技術。
四、對焦速度:
單反相機過去在這方面有優勢,因為它們使用了一種叫做「相位對焦」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快速測量光線的匯聚情況,
從而計算出鏡片應該在什麼位置快速對焦。
無反相機則被限制在一種叫做「反差對焦」的技術中,
這種技術使用圖像傳感器來檢測與焦距一致的最高對比度。 「反差對焦」比「相位對焦」慢,尤其是在弱光條件下。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因為現在無反相機的圖像傳感器同時內建了相位對焦和反差對焦傳感器,可以同時使用這兩種傳感器來調整自動對焦。
所以這部份單反跟無反算是打平。
五、電池壽命:
對於常常需要長時間在野外拍攝的生態攝影師來說這可能就是選擇的關鍵點了,
一般來說,單眼相機的電池壽命更長,因為它們不需要液晶螢幕或電子取景器,
這兩者都消耗大量電量。 不過,如果你使用單反的 LCD 螢幕來預覽和查看圖像,
這兩種類型都會有相似的電池壽命,因為這會消耗大量電量。 所有的單眼相機和無反相機都配有可拆卸電池,
所以你可以隨身攜帶備用電池,但是一顆原廠電池隨隨便便都是三四千元起跳,是不是很該列入考慮面向一下。
六、鏡頭及配件:
由於單反相機的歷史比較久長,所以你如果選擇了一個單反相機,等於你就有了一個龐大的可用鏡頭群,從廉價的到令人滿意的專業和超級昂貴的都有,但反之無反相機則受到比較多限制,只能使用相機製造商提供的少量鏡頭,不過隨著市場的發展,無反相機可以選擇的鏡頭群範圍正在擴大。
七、預算:
最重要的當然是預算,通常無反相機會比單反相機便宜一些,但是大廠新出的全片幅無反機種價錢又可以直逼甚至超過全片幅單反,
水貨跟公司貨價錢也不一樣,所以其實比價根本比不完,每個人買東西都會有預算,
但價格只要合理符合預算其實就可以購買了,永遠要相信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二分貨的道理。
總結:
以上就是要選擇單反或無反的一些小建議,上過課的同學都知道,其實在教學裡面除了強調美感的重要之外,
森哥一直都是比較在乎時間成本這個概念的,所以哪個機型最符合你的需求,
可以最快時間讓你上手,最快可以開始累積作品開始接案,
就是最符合自己的機型,以攝影新手而言真的不用去追機型追器材甚至是去追拍攝參數(苦笑),
畢竟也許新器材等你練習完剛上手就又看到新聞準備出新款了(摔筆)))))。
同場加映